拼音kāi shān zhī zǔ
基本解释佛教语,指最初建立寺庙的人,即始祖。比喻学派的创始人。
出处曾朴《孽海花》第二回:“听说宝善街,那就是前明徐相国文贞之墓地。文贞为西法开山之祖。”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世之雄 | 宋 苏轼《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一丘之貉 | 东汉 班固《汉书 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
一举手之劳 |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
一之为甚 | 元·侯克中《归兴》诗:“一之为甚其能再,二者何由可得兼。” |
一之已甚 | 唐·任蕃《梦游录·张生》:“酒至白面少年,复请歌。张妻曰:‘一之已甚,其可再乎?’” |
一之谓甚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 |
一人之交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4回:“那时我家先父就和娄氏弟兄是一人之交。” |
一介之善 | 《西京杂记》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文艺,居接士之馆。” |
一介之士 |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彼越王者一节之人,范蠡一介之士。” |
一介之才 | 《后汉书·杜诗传》:“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文选·陆倕〈石阙铭序〉》:“兴建庠序,启设郊丘,一介之才必记,天文之典咸秩。”吕向注:“一介,谓小才也。” |
一以贯之 |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
一偏之见 | 《宋史·刘述传》:“安石任一偏之见,改立新议,以害天下大公。” |
一偏之论 | 宋·朱熹《答沈叔晦书》:“前日务为学而不观书,此固一偏之论。” |
一剑之任 | 《尉缭子·武议》:“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战国策·齐策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 |
一勇之夫 |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四折:“我两个无过是一勇之夫,但有出力去处,自当效命,生死不辞。” |
一卒之田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无一卒之田。” |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一叶迷山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一命之荣 | 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二·滁阳王奉祀官》:“后人不叨一命之荣。滁阳之祭,亦仅有司岁终一举而已。” |
一夫之勇 | 《三国志·魏志·荀彧传》:“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
一夫之用 | 《后汉书·冯异传》:“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唐 李白《蜀道难》诗:“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一子出家,七祖升天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七回:“我说的不是功名么?你们不知道‘一子出家,七祖升天呢’?” |
一子出家,七祖昇天 | |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百回:“常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你那夫主冤愆解释,亦得超生去了。” |
一孔之见 | 汉 桓宽《盐铁论 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