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ù yù gāo zé
基本解释沐浴;比喻身受润泽;膏泽:恩泽。指身受别人的恩惠。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新沐弹冠 | 战国·楚·屈原《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
澡身浴德 | 西汉 戴圣《礼记 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 |
栉霜沐露 | 清·李渔《怜香伴·僦居》:“栉霜沐露多劳顿,喜借得一帆风顺。” |
膏肓泉石 | 明·洪应明《菜根谭》:“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 |
岗头泽底 | 唐 元稹《去杭州》:“骏骨凤毛真可贵,岗头泽底何足论。” |
同袍同泽 |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
一沐三握发 | 汉·王充《论衡·书解》:“周公一沐三握发,为周攻法制而周道不弊。” |
三浴三衅 | 《国语·齐语》:“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
浴血战斗 | 茅盾《向鲁迅学习》:“不但鼓舞了当时在共产党领导下浴血战斗的革命群众的士气,也使广大读者从书本联系到自己国家的现实,坚定了对革命的信仰。” |
栉风沐雨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沐甚雨,栉急风。” |
膏腴之地 | 汉·贾谊《过秦论》:“东割膏腴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袍泽之谊 |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 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
刳脂剔膏 | |
以泽量尸 | 清·顾炎武《羌胡引》:“四入郊圻躏齐鲁,破邑屠城不可数,刳腹绝肠,折颈折颐,以泽量尸。” |
土龙沐猴 | 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李公神道碑》:“时俗方标榜门户,征逐声利,以为土龙沐猴,非所以自树立,视之蔑如也。” |
挤牙膏 | 陆文夫《写在<美食家>之后》:“如果所有的人从生到死都是向嘴巴里挤‘牙膏’,那就不可避免地要引起消化器官的退化。” |
投膏止火 | 《新五代史·唐书·安重海》:“四方骚然,师旅并兴,如投膏止火,适足速之。” |
膏梁纨袴 | |
三江七泽 | 唐·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
膏唇试舌 | 《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
三衅三浴 | 《国语 齐语》:“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之于郊。” |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 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
膏车秣马 | 语出唐·韩愈《送李愿归盘 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明·屠隆《彩毫记·钦取回朝》:“羡调和鼎鼐,便膏车秣马好归来。” |
沐猴冠冕 | 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岂不闻财上分明大丈夫,不由咱生嗔怒,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 |
狗皮膏药 | 刘复《<半农杂文>自序》:“再往下说,那就是信口开河,不如到庙会上卖狗皮膏药去!” |
膏肓之疾 | 《左传·成公十年》:“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