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ī jiǎ zhěn gē
基本解释身穿坚甲,头枕兵器。指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出处《新五代史 杂传十二 刘词》:“词居暇日,常被甲枕戈而卧。”
成语 | 历史出处 |
---|---|
金戈铁马 | 《新五代史 李袭吉传》:“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 |
止戈为武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气了。” |
同室操戈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郑玄传》:“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
聪明反被聪明误 | 宋 苏轼《东坡续集 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
止戈兴仁 | 《汉晋春秋》:“将欲止戈兴仁,为百姓请命。” |
反戈一击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吾与杨军反戈击之。” |
挥戈反日 | 《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伪(挥)之,日为之反三舍。” |
倒载干戈 | 《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
解甲归田 | 汉 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桴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
一枕黄粱 | 唐·沉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 |
解甲休兵 | 北周·庾信《周柱国楚国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夷陵既烧,黔中方定,旋军反旆,解甲休兵。” |
高枕无忧 | 《旧五代史 世袭传二 高季兴》:“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之情,其何以堪,吾高枕无忧矣。” |
化干戈为玉帛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
反戈相向 | 《尚书·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 |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 老舍《小坡的生日》:“南星摸着头上的大包,颇有点‘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的神气。” |
倒戈卸甲 | 《续传灯录》:“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为什么倒戈卸甲?” |
布被瓦器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王良传》:“(王良)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 |
大动干戈 | 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解兵释甲 | 明·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解兵释甲,社稷宁谧,黎民乐业。” |
身怀六甲 | 《隋书·经籍志三》载有《六甲贯胎书》 |
弃甲曳兵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枕戈泣血 | 唐·房玄龄《晋书·桓温传》:“枕戈泣血,志在复雠。” |
枕戈待旦 | 《晋书 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
倒置干戈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 |
枕戈饮血 |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贼氛未殄,主上焦劳,凡为臣子,皆当枕戈饮血,共愤同仇。” |
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48卷:“遇文王兴礼乐,遇桀纣呈干戈。” |
甲乙丙丁 | 林语堂《中国文化之精神》:“事理本是连续的、整个的,一经逻辑家之分析,乃成断片的,分甲乙丙丁等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