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án jī tàn zé
基本解释幾:隐微,事物苗头;赜:幽深。研讨隐微深奥的学问。
出处《隋书·经籍志》:“虽未能研幾探赜,穷极幽隐,庶乎弘道设教可以无遗阙焉。”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调查研究 |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调查研究,我们从前做得比较好。” |
探观止矣 | |
沉谋研虑 | 宋·苏舜钦《复辨》:“不亲烦务,而专以沉谋研虑,将以鼓舞天下之民,以行乎事业也。” |
极深研几 | 《周易 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
研桑心计 | 汉·班固《答宾戏》:“研桑心计于无垠。” |
探玄珠 | 《叔苴子·外编》:“昔人闻赤水中有玄珠也,相与沐而探之。” |
揭箧探囊 | 《旧唐书·酷吏传序》:“虽云固矣,而犹逾坦掘冢,揭箧探囊,死者于前,盗者于后,何者?” |
极深研幾 | 《周易·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
刻苦钻研 | 《祖冲之》:“敢于推翻前人的错结论,表现了古今杰出科学家所共有的刻苦钻研、坚持真理的精神。” |
研核是非 | 汉·张衡《东京赋》:“温故知新,研核是非。” |
研精致思 | 《后汉书·翟酺传》:“愿陛下亲自劳恤,研精致思,勉求忠贞之臣,诛远佞谄之党,损玉堂之盛,尊天爵之重,割情欲之欢,罢宴私之好。” |
探头探脑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8卷:“终看他未破,时时去他那下探头探脑,心下也须疑它那下有个好处在。” |
探赜钩深 | 语出《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
探囊取物 | 《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煜》:“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
滴露研珠 | 唐·高骈《步虚词》;“洞门深锁碧窗寒,滴露研珠写《周易》。” |
研精钩深 | 唐·白居易《礼部试策·第三道》:“虽言微旨远,而学者苟能研精钩深,优柔而求之,则壼奥指趣,将焉廋哉!” |
巴头探脑 | 《鹧鸪天·乘公共交通车》:“乘客纷纷一字排,巴头探脑费疑猜,东南西北车多少,不靠咱们这站台。” |
砥志研思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娘》:“程入闱,砥志研思,以求必售。” |
探竿影草 |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 |
研经铸史 | 《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安老爷虽是研经铸史的通品,却是个秤薪量水的外行。” |
知幾其神 | 《周易·系辞下》:“子曰:‘知幾其神乎。’” |
见幾而作 | 《周易 系辞下》:“君子见幾而作,不俟终日。” |
探手可得 | 元·曾瑞卿《留鞋记》楔子:“自谓状元探手可得,岂知时运不济,榜上无名。” |
探赜索隐 | 《周易 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 |
滴露研朱 | 明·叶宪祖《鸾鎞记·品诗》:“滴露研朱非草草,从容鉴定庶无尤。” |
研精覃思 | 《尚书序》:“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采摭群言,以立训传。” |
探骊得珠 | 清 陈其元《庸闲窄笔记 蒋振生书法论》:“如探骊得珠,觉前贤纷纷议论,均为饶舌矣。” |
探本穷源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1回:“一来可以扩扩眼界,长长见识。二来也可以把这工艺一项探本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