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hì sǐ rú guī视死如归 |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 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
sǐ shāng zhěn jiè死伤枕藉 |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 | 清·吴趼人《痛史》第18回:“李恒的船,本来乘着北风,满拽帆篷而来,到此收篷不及,被守义一阵弩箭,射得众鞑子死伤枕藉。” |
jiǎo tù sǐ,liáng quǎn pēng狡兔死,良犬烹 | 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同“狡兔死,良狗烹”。 | 《东周列国志》第八三回:“吾闻‘狡兔死而良犬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 |
sǐ qì chén chén死气沉沉 | 形容没有一点生气。有时也形容意志消沉;缺少活力。 | 鲁迅《书信集 致吴渤》:“上海有官立的书报审查处,凡较好的作品,一定不准出版,所以出版界都是死气沉沉。” |
zuì yīng wàn sǐ罪应万死 | 形容罪恶极大。 | 《晋书 苻坚载记下》:“弟冲不识义方,孤背国恩,臣罪应万死。” |
sǐ le zhāng tú fū,bù chī hùn máo zhū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 | 俗语。比喻少了某人或某种条件,照样能办好事情。 | |
zhī sǐ bù yú之死不渝 | 同“之死靡它”。 | 宋·苏辙《祭亡婿文逸民文》:“女有烈志,留鞠诸孤。赋诗《柏舟》,之死不渝。” |
zuì gāi wàn sǐ罪该万死 | 罪孽深重;判一次死刑还不足以抵罪。(万死:死一万次)。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娘娘道此怪物,不可容留,随命侍者领去,弃之沟渎。婢子罪该万死。” |
xiào sǐ shū zhōng效死输忠 | 指竭尽忠诚。 | 《旧五代史 晋书 皇甫遇王清等传伦》:“若乃世道方泰,则席宠恃禄者实繁;世运既屯,则效死输忠无几。” |
sǐ zhòng tài shān死重泰山 | 比喻死得光荣。 | 语出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pīn sǐ pīn huó拼死拼活 | ①不顾一切地斗争。②用尽全部精力。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但真遇到劲头儿上,狠抽他两鞭子,他肯拼死拼活地卖命。” |
gǎo mù sǐ huī槁木死灰 | 干枯的树木;冷却的灰烬。比喻心灰意冷;消沉已极或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冷漠无情。槁:干枯。 | 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sǐ wáng zhěn jiè死亡枕藉 |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的很多。 | 朱自清《执政大屠杀记》:“那时前后都有枪弹,人多门狭,前面的枪又极近,死亡枕藉。” |
mín bù wèi sǐ民不畏死 | 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 |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ài shēng wù sǐ爱生恶死 | 爱:喜爱;恶:厌恶。喜爱生存,厌恶死亡。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26回:“可见爱生恶死,亦是物之恒情。” |
rén wèi cái sǐ,niǎo wèi shí wáng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 旧时俗语。意思是为了追求金钱,连生命都可以不要。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3回:“俗话说得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时袁伯珍听得这些说话,便要从此发一宗洋财。” |
āi sǐ shì shēng哀死事生 | 哀:哀痛;事:侍奉。哀恸死者,侍奉生者。 | 西汉 司马迁《吴太伯世家》:“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
xiǔ mù sǐ huī朽木死灰 |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 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小官已为朽木死灰,若非你拯救吹嘘,安能到此。” |
wàn sǐ yóu qīng万死犹轻 | 处死万次,还嫌惩罚太轻。极言罪大。 | 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臣以狂妄戆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 |
zhì sǐ mí tā至死靡他 | 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 | 《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
tì sǐ guǐ替死鬼 | 指代人受难或承担罪责的人。 |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他拉出李歪鼻就是要找个替死鬼。” |
kū mù sǐ huī枯木死灰 | 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其消极悲观。 | 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枯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tān shēng pà sǐ贪生怕死 | 贪:贪恋。贪图生存;惧害死亡。形容为了活命而失去正义的原则。 | 东汉 班固《汉书 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日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
nìng sǐ bù qū宁死不屈 | 宁:宁可;宁肯;屈:屈服。宁愿一死;决不屈服。 | 明 赵弼《效颦集 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
āi mò dà yú xīn sǐ哀莫大于心死 | 最可悲的莫过于意志消沉和丧失进取心了。 | 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
bù zì yóu,wù nìng sǐ不自由,毋宁死 | 毋宁:同“无宁”,宁可,不如。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 | 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哥哥岂不闻欧美人嘴唇皮挂着的话说道:‘不自由,毋宁死’。” |
qì shēng qì sǐ气生气死 | 气:气恼。气得死去活来。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二回:“那妇人气生气死,和他合了几场气。” |
sǐ mǎ dāng huó mǎ yī死马当活马医 | 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求药,仍然抱万一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 | 清 顾张思《土风录》第13卷:“知不可救,姑且医治曰‘死马当活马医’。” |
sǐ huī fù rán死灰复燃 | 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比喻已停止或消失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复:又。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 |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sǐ shāng xiāng zhěn死伤相枕 | 枕:以头枕物。死亡受伤者相互枕藉而卧。形容伤亡者多。 | 唐·陆贽《请不置琼林大盈二库状》:“冻馁交侵,死伤相枕。” |
diào sǐ wèn jí吊死问疾 | 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 汉 晁错《论贵粟疏》:“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
zhī sǐ mí tā之死靡他 | 同“之死靡它”。 |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一言革面,愿比家奴,之死靡他。”明·李贽《昆仑奴》:“忠臣侠忠,则扶颠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侠义,则临危自奋,之死靡他。” |
sǐ qǐ bái lài死乞白赖 | 谓纠缠不休。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二回:“这可亏了他三个死乞白赖的拉住我,不叫我打他。” |
sǐ yě míng mù死也瞑目 | 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我只要到父亲眼前,死也瞑目。” |
jiàn sǐ bù jiù见死不救 | 见到别人面临死亡威胁而不去救援。 | 元 关汉卿《救风尘》:“你做的个见死不救,可不羞杀桃园中杀白马,宰乌牛。” |
sǐ wú zàng shēn zhī suǒ死无葬身之所 | 葬:埋葬。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 | 鲁迅《而已集·答有桓先生》:“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 |
xún sǐ mì huó寻死觅活 | 叫喊着要去死。多形容因极其悲痛或耍无赖而疯疯颠颠的样子。 | 元 关汉卿《金钱池》:“只为杜蕊娘他把俺赤心相待,时常与这虔婆合气,寻死觅活,无非是为俺家的缘故。” |
sǐ bān yìng tào死搬硬套 | 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 | |
shēng sǐ bù yú生死不渝 | 渝:改变。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不会改变。形容对理想、信念、友谊、盟约等忠贞不移。 | 严复《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然其先必有数十人或数百人,同一心志,生死不渝。” |
shēng shēng sǐ sǐ生生死死 | 犹言一辈子。指从生至死。 | 清 周亮工《书影》卷二:“宽复洒泣诉其父母生生死死之苦日:‘傥伊父母必欲归,且随其主母起居耳。’” |
huàn nàn xiāng sǐ患难相死 | 遇到患难彼此互相救助,甚至不惜生命。 |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 |
sǐ qiú bái lài死求白赖 | 指不停地纠缠。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俗话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死求白赖,或者竟拦住他也不可知。” |
shēng sǐ yǒng bié生死永别 | 指活人与死人永远分离。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呜呼公瑾,生死永别。” |
chū shēng rù sǐ出生入死 | 原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后形容冒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也作“出死入生”。 | 先秦 李耳《老子》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
sǐ yǒu yú zé死有余责 | 犹死有余辜。 | 汉·荀悦《汉纪·哀帝纪》:“幸得充位宰相,不能进贤退不肖,以此负国,死有余责。” |
zhì sǐ bù biàn至死不变 | 至:到。到死都不变。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
qìng fù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
yǎn chuān xīn sǐ眼穿心死 | 眼穿:望眼欲穿;心死:心如死灰。眼睛望穿,心也死了。形容殷切的盼望落空而极度失望。 | 唐 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诗:“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着寒灰。” |
shì sǐ bù èr誓死不贰 | 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贞不渝或意志坚定专一。 | 《宋书·邓琬传》:“宜速处分,为一战之资,当停据盆城,誓死不贰。” |
sǐ ér hòu yǐ死而后已 | 已:停止;完毕。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 | 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sǐ qù huó lái死去活来 | 指因极度的疼痛或悲哀;晕过去;又活过来。多形容被打得很惨;或哭得很厉害。 |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当下众人将那崔宁与小娘子死去活来拷打一顿。” |
shēng sǐ yǒu mìng生死有命 | 生死;生存和死亡。迷信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的。指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 | 晋·葛洪《抱朴子·对俗》:“生死有命,修短素定,非彼药物,所能损益。” |
yī gùn zi dǎ sǐ一棍子打死 | 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许人家发表错误的意见,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这不是解决矛盾的办法。” |
sǐ shēng táo qì死声淘气 | 见“死声咷气”。 | 明·冯惟敏《醉太平·李中麓醉归堂夜话》曲:“死声淘气叫皇天,老天公不管。” |
lù sǐ bù zé yīn鹿死不择荫 | 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 见“鹿死不择音”。 |
nǐ sǐ wǒ huó你死我活 |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形容双方斗争尖锐;不能共存。 | 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没来由,争长竞短,你死我活。” |
sǐ duì tóu死对头 | 指难以和解的仇敌。 | 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现在他们怕我们防得厉害,犯不着为这点小事,做成个死对头。” |
shēn sǐ míng rǔ身死名辱 | 辱:玷辱。人死了声誉还受到了玷辱。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6回:“但当以郑忽标题,专写三折,而未折证以鲁桓公之求援,而反致身死名辱。” |
sǐ bù bì mù死不闭目 | 死了也不闭眼。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形容极不甘心。 | 《旧唐书·韩愈传》:“穷思毕精,以赎前过,怀痛穷天,死不闭目。” |
sǐ yì míng mù死亦瞑目 | 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 | 清·袁枚《与香亭书》:“是即吾家之佳子弟,老夫死亦瞑目矣。” |
bàn sǐ bàn huó半死半活 | 半死:接近死亡。不死不活,形容被折磨得很惨或死气沉沉,没有生气。 | 清·刘鹗《老残游记》:“听说停刊的头一日,即是昨日,站笼上还有几个半死半活的人,都收监了。” |
jué yī sǐ zhàn决一死战 | 拼死一战以决胜负。 | 《清史稿 文宗本纪》:“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 |
lù sǐ shuí shǒu鹿死谁手 | 鹿:猎取的对象。追鹿不知落入谁手。指政权不知落入谁人之手;后借指不知胜利归属何人。 | 《晋书 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
shēng sǐ bù yì生死不易 | 易:改变。活着还是死了都不改变。形容对理想、情谊等的忠贞不移。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2回:“权曰:‘孤与子渝,有生死不易之盟。’” |
shuō sǐ shuō huó说死说活 | 任凭如何说法。 | 《花城》1981年第5期:“‘看吧——’孔丽丽把照片塞过来,冲着老崔头的背影作了个怪相,‘老崔头说死说活也不照。’” |
mèi sǐ yǐ wén昧死以闻 | 昧:冒。闻:使听到。冒着死罪来禀告您。表示谨慎惶恐。 | 《史记 赵世家》:“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昧死以闻!” |
jiǔ sǐ yī shēng九死一生 | 九:表示次数或多数。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比喻情况极其危险。 | 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 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
shì sǐ zhī jǐ士死知己 | 士:有才识的人。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亦作“士为知己者死”。 |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
zuì shēng mèng sǐ醉生梦死 | 像在醉梦中那样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确而颓废、沉沦。 | 宋 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
bù dào huáng hé xīn bù sǐ不到黄河心不死 |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 清 蒋士铨《空谷香 虎穷》:“我一路何等劝你,你这样人,不到黄河心不死,还说什么亲戚!” |
xiào sǐ fú qù效死弗去 | 效:献出;弗:不。拼死报效,不肯离去。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效死而民弗去。” |
miàn ruò sǐ huī面若死灰 | 形容因心情极度沮丧或惊恐而脸色灰暗。 | 西汉·司马迁《史记·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 |
shēng tuō sǐ zhuāi生拖死拽 | 形容强行拖扯。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遂打了个落花流水,生拖死拽,把个英莲拖去,如今也不知死活。” |
shēng róng sǐ āi生荣死哀 |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
xuē dāo shì sǐ靴刀誓死 | 指战死沙场的决心。 | 《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
sǐ ér fù shēng死而复生 | 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 三国 魏 曹植《辩道论》:“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 |
qǐ sǐ huí shēng起死回生 |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指将没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来。 | 《太平广记 太玄女》引《女仙传》语:“行三十六术甚效,起死回生,救人无数。” |
sè rú sǐ huī色如死灰 | 比喻脸色惨白难看。 | 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 王知古》:“保母忽惊叫仆地,色如死灰,既起,不顾而走入宅。” |
zhuǎn sǐ gōu hè转死沟壑 | 谓弃尸于山沟水渠。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国相会稽骆俊素有威恩,是时王侯无复租禄,而数见虏夺,或并日而食,转死沟壑,而陈独富强,邻郡人多归之,有众十馀万。” |
shēng róng sǐ shuāi生荣死衰 |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 《论语 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
sǐ nǎo guā gǔ死脑瓜骨 | 不开通。 | 锦云等《草莓三爷》:“你呀,就是死脑瓜骨!” |
tāi sǐ fù zhōng胎死腹中 | 比喻一件事情还在筹备阶段就夭折。 |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19章:“这支即将新生的部队又将面临灭顶之灾而胎死腹中了。” |
sǐ pí lài liǎn死皮赖脸 | 脸憨皮厚;没羞没臊地缠磨不清。形容不顾羞耻的样子。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4回:“还亏是我呢,要是别的,死皮赖脸的三日两头儿来缠舅舅,要三升米两升豆子的,舅舅也就没有法儿呢。” |
shēng sǐ yǔ gòng生死与共 | 同生共死;相依为命。形容彼此情谊深重。 | 《深情忆念周伯伯》:“几十年来,周总理与我父亲生死与共,休戚相关。” |
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ǐ士为知己者死 |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 《战国策 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
yī shēng jiǔ sǐ一生九死 | 谓经历多次生命危险而幸存。 | 明·刘道开《畴昔》诗:“畴昔干戈里,飘零剩此身;一生九死客,两代六朝人。” |
sǐ qǐ bǎi lài死乞百赖 | 见“死乞白赖”。 | 梁斌《播火记》:“他只好年有年礼,节有节礼,死乞百赖巴结上冯老兰。” |
zhū mén jiǔ ròu chòu,lù yǒu dòng sǐ g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 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sǐ qiú bǎi lài死求百赖 | 见“死乞白赖”。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你死求百赖的叫我出去,出去干什么呀?” |
sǐ ér hòu zhǐ死而后止 | 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奋斗终身,贡献出一切。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晋语》:“天二子之良,将勒营其君,复使立于外,死而后止,何日以来。” |
shēng yú yōu huàn ér sǐ yú ān l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忧患:患难。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死于安乐也。” |
jiǎo tù sǐ,liáng gǒu pēng狡兔死,良狗烹 | 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 《韩非子 内储说左下》:“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zuì bù róng sǐ罪不容死 | 罪恶极大,处死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
bǎi sǐ yī shēng百死一生 | 形容生命极其危险,处于死亡的边缘。 | 《北齐书 杜弼传》:“诸勋人身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
sǐ xīn yǎn死心眼 | 固执拘泥,想不开。比喻性情固执,或者遇事想不开的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死心眼儿了!” |
wǔ rén bù xī sǐ武人不惜死 | 惜:吝惜。指武官不怕死。 | 《宋史·岳飞传》:“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
qī sǐ qī shēng七死七生 | 亦作“七生七死”。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 | |
sǐ shēng yǒu mìng死生有命 | 指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 | 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sǐ méi dèng yǎn死眉瞪眼 | 形容呆滞,表情冷漠。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0回:“偏偏那日人来的多,里头的人都死眉瞪眼的。凤姐只得在那里照料了一会子。” |